郭齐勇教授就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即将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召开答记者问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7-06-20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The 1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Philosophy )将于2007年6月24~28日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举行。为了了解本届学术大会的起因、主题、意义及会议筹备情况等,记者日前采访了现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暨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主席的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郭齐勇教授。郭齐勇教授在珞珈山南麓的寓所接受了特约记者的采访。以下为记者与郭教授的主要问答。△为特约记者林先生,▲为郭先生。
△:请问为什么要召开这次大会,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是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每两年主办一次的国际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盛会,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一些学者将会聚一堂,集中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从总体上看,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每两年一次的召开及学者的广泛参与,还有近年来大量出版的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相关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举行,都表明中国哲学研究的形势日益“看涨”,包括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研究的方法与成果、研究参与者的人数与参与热情等。当然,我们学术工作者不是赶热闹的人。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以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学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的取得,向来都比较困难。特别是,由于中国哲学学科乃天下之公器,不能不吸收、参鉴各方学者的见解与成果,这就需要交流与对话。西方与东亚各国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都有自己的传统及诸多门派,我们这次会议,“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是为学者们提供一次交流、对话与碰撞的机会。我们的目的是:提升国际中国哲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中国。
此次大会的主题为“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下设九个子题,它们分别是:①“近五十年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②“中国与东亚的经典诠释学新探”、③“东方哲学与心灵哲学”、④“东方哲学与现代伦理重建”、⑤“中西哲学比较与对话”、⑥“中国宗教哲学与世界宗教文化传统的对话”、⑦“东西方审美经验与美学理论形态”、⑧“中国哲学与多元现代性 ”、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当代国际政治”。
△: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哪些单位主办、协办与承办?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国哲学研究所、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等单位协办,主要而具体的组织者、承办者是上述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诸单位。许多海内外学者以各种方式予以了关心和支持。本次大会使用的经费主要由国家“985”二期工程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提供,同时,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提供了赞助资金。本次大会的秘书长是吴根友副院长,他带领哲学院办公室诸同仁与一批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操办会务,特别辛苦。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以上单位与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国际中国哲学会是个什么样的学术组织或机构?此前的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哪些地方举行?
▲:国际中国哲学会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英文简称或缩写是“ISCP”。国际中国哲学会于1975年创立于美国,创办人是美籍华人学者、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国际中国哲学会是一个旨在联结全球范围内学术界与非学术界所有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和有志于推动中国哲学研究之人士的国际学术组织,它志在努力促进和推动中国哲学研究事业并促使其迈向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力图沟通东西哲学,推动跨文化之交流。为了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国际中国哲学会经常主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即是在世界各地支持或主办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三十多年来,国际中国哲学会会员已遍及世界各地,并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国际中国哲学会第1届学术大会1978年举办于美国东北部Connecticut(康涅狄格州)的Fairfield University(美田大学),接下来的五届大会皆在北美举行,分别是1979年在美国South Carolina(南卡罗莱纳州)的College of Charleston(查理士顿学院),1981年在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tony Brook(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1983年在加拿大Victoria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1987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1989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Hawai, Hilo(夏威夷大学希洛校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ISCP大会走出北美,走向欧洲、澳洲、东亚,在世界范围内凝聚了研究中国哲学的优秀学人,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第六届之后的ISCP大会举办情况是:第7届,1991年8月,德国慕尼黑,慕尼黑大学;第8届,1993年7月,中国北京,北京大学;第9届,1995年7月,美国波士顿,波士顿大学;第10届,1997年7月,韩国汉城,东国大学;第11届,1999年7月,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南华大学;第12届,2001年7月,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3届,2003年8月,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大学;第14届,2005年7月,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下一届即第16届ISCP双年会,拟于2009年7月在中国台北的辅仁大学举行。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举行应该是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和武汉大哲学学院的的荣幸,请问国际中国哲学会为什么将本届学术大会选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召开?
▲: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选在中国举行,这是第四次,前面三次分别在中国的北京和台湾。这次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举行,可视为国际中国哲学界对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及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学术实力的某种认可。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得以主办此次大会,主要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
——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际中国哲学会的目的是联结全球所有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促成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而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朴实的学风和强大的学术阵容:老前辈萧萐父先生、唐明邦先生、李德永先生、刘纲纪先生是世界知名专家,仍健在,影响巨大;中年一代萧汉明、李维武、麻天祥、田文军、宫哲兵、徐水生、吕有祥、胡治洪、郭齐勇等教授为学术骨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年轻一代吴根友、丁四新等教授崭露头角,堪称学术新锐。近年又有一批海内外年轻博士如郝长墀、陈德荣、文碧方、欧阳祯人、杜小安、秦平、孙劲松等加入了这个团队。三代学人德业双修,学思并进,严谨治学,潜心耕耘,培养了大量英才,在先秦哲学与出土简帛、明清哲学、儒学与当代新儒学、佛教与道教、道家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上硕果累累,出版了一批精专厚实的学术著作。资深教授刘纲纪先生以及陈望衡、邹元江教授等在中国美学的研究方面创获犹多。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国哲学学科点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冯天瑜教授任主任的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主干学科与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985”二期工程创新平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的繁重科研任务。该学科点作为哲学学院的主干学科与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十五”“211”工程子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比较”的繁重科研任务。该学科点又是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相应地,学科点也得到上述基地或项目的经费支持。
——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等武汉高校与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交往长久,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萧萐父、李德永、冯天瑜、郭齐勇、段德智、萧汉明、李维武、吴根友、丁四新等三代学者,以及武汉地区其他高校的涂又光、欧阳康、罗炽等教授,都出席过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办的学术大会并发表论文,也参与过国际中国哲学会的其他相关学术活动。
——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主办国际或海峡两岸大型学术会议经验丰富。近年来,以厚实、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该院以中国哲学学科点为主,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学术会议,比如:1999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教育部“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高级研讨班与“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当代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2003年“徐复观与20世纪儒学发展”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4年“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2005年“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这些会议学术性很强,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力。
——武汉以及武大的历史文化、人文传统对海内外学者颇有吸引力。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和荆楚大地,是古楚国的腹心地带与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重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优秀的文化传统;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创建于1893年,历史悠久、建筑典雅、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东湖与珞珈、自然与人文天然浑成,是云集海内外优秀学者举办学术会议的理想场所。
△:能否给读者介绍一下您所在的武大哲学学术群体?
▲:武大哲学学科历史悠久、学养深厚,是目前国内高校最具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其综合实力与真实水平在国内哲学界处于前列。武大哲学学院的前身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创建于1922年。1926年更名为哲学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被并入北大哲学系,1956年由著名教育家、前校长李达先生主持恢复并亲自兼任系主任。著名哲学家、前校长、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也曾亲任系主任。
创系的前30年,在此任教的著名学者有:余家菊、陈剑翛、屠孝寔、方东美、范寿康、熊十力、高翰、朱光潜、张颐、万卓恒、程迺颐、洪谦、金克木、黄子通、王凤岗、汪奠基、周辅成、石峻、江天骥、陈修斋、张世英等。这些学者为武大早期的哲学学科之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也为海内外学者所景仰,他们为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哲学系及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赢得了巨大声誉。
1996年12月,我校组建了哲学学院。目前我院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正在筹建美学与艺术史系。在哲学一级学科之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哲学(湖北省重点学科)、外国哲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8个博士点、硕士点,心理学系还有一个心理学硕士点,有哲学基地班、比较哲学国际班、国学试验班、宗教学、心理学五个本科专业。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哲学院系自1994年至今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至今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至今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又是国家“211”、“985”建设平台。
目前,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先秦儒学及周易与道家、明清哲学、20世纪中国哲学、现当代新儒家特别是熊十力、冯友兰、徐复观的研究、出土简帛研究、近代佛学研究,唯理论与经验论、德国古典与现代哲学、英美哲学研究,莱布尼茨研究,西方中世纪宗教研究,阿奎那《神学大全》的翻译与研究,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美学史研究,哲学逻辑研究等领域居于全国前列,在国内外素有盛誉。
我们武大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于1922年,1956年获得重建,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点,有深厚的学术基础与研究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萧萐父先生明确提出了本学科点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这是我们的传统,是教书育人、从事研究的准绳。三十年来,我们这个学科群体培养了大量学术人才,先后有八十余位硕士、七十余位博士毕业,其中有二十余位升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本次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将有哪些著名学者出席?
▲:本次学术大会的发起与筹备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响应与支持,出席本次学术大会的海内外学者有二百余名。其中,外国学者有四十余名,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丹麦、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巴西、以色列等十三个国家。来自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各大学或研究院的三十位中外学者,来自我国大陆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各高校、中国社科院与各地社科院的一百多位学者,也应邀出席大会。可谓八方云集、群英荟萃。
出席本次学术大会,来自外国的学者有:ISCP创始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ISCP执行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沈清松先生,澳大利亚Bond University讲席教授吕武吉先生,德国慕尼黑大学Dennis Schilling教授,美国Wesleyan University的Stephen C. Angle教授,韩国西江大学郑仁在教授,韩国江陵大学金白铉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院院长梁燕城教授等。
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有:香港中文大学讲席教授、前多伦多大学副校长信广来先生,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教授,台湾中研院吴汝钧研究员,台湾大学郭文夫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曾春海教授,香港浸会大学Lauren Pfister教授,香港中文大学Barry D.Steben教授。
来自中国大陆各地区的学者有: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先生,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树人先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来先生,浙江大学陈俊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黑龙江大学张锡勤教授,河南省社科院崔大华研究员,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华东师大高瑞泉教授,上海师大陈卫平教授,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南京大学许苏民教授,苏州大学蒋国保教授,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四川师大蔡方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等。
△:从本次会议学者们提交的论文,看国内外研究中国哲学的现状如何?有哪些重点或热点问题?
▲:大会会务组已收到近两百篇中英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确实反映了国内外研究中国哲学的现状、重点与热点。我粗略地翻阅了部分论文,结合我平常对本学科前沿与动向的了解,试图回答您的问题。以愚之见,十年来,国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重点与热点问题或领域有:
第一,关于方法论的检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检视以西方现代化理论、启蒙理性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东方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借鉴海外中国学家(或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经验并检讨其局限,总结中国哲学学科创建百年来,从依傍、模仿西方哲学,到逐步建立起学科自主性的经验,研究哲学与史学、哲学史与思想史路数的区别与联系,试图摸索、建构更切合东方或中国哲学的方法学系统。
第二,中国经典的诠释成为主潮。“经典文本—思想学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思想空间和语言张力,关键是时代背景及学者们的学术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国典籍的丰富、深刻与远久,由于时代性问题的凸显和学者的理论自觉,由于中西之间的学术、学者的对撞与对话,经典诠释的问题是近来年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目前大家关注的经典诠释问题不仅包括经典诠释的方法或方式问题,也包括经典诠释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仅包括现代中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也包括古代中国学者与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仅包括西方经典诠释学与中国现代学术的结合,也包括中国固有之经典诠释的历史与理路。
学界广泛运用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等,加强了中国经典诠释的方法学研究。中国的哲学经典汗牛充栋,在传统宋学、汉学的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日本学者的微观研究,深入探讨儒释道三教及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变细节,重视其间反映的不同时间、地域学者的创造性解读与外域文化的影响,经典文本在传统的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建构方面,在学风异动方面的作用,文本在东亚诸国家或地区的互动与发展中获得的不同意义,经典文本的西方翻译史,印度与中国佛教、近代中西日词语或范畴的格义与互释史等,是近年来研究的又一中心或热点,并不断深入、细化。中国学者更加重视国学,尤其是其中经学与单经的研究,并注意培养后学。经学的研究要花很大的气力,要有扎实的功夫。学者们将进一步创造性地阐发经典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第三,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哲学。目前哲学界非常重视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学、正义理论来分析研讨。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对话,现实和谐社会的建构,现代政治学、伦理学的挑战,都激发了本学科同仁加强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疏理与阐释。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不仅仅重视价值或古人所谓的“义理”,而且重视公正有效的社会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构或制度建设。可以说,典章制度、各类文书即使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典章制度之学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心之一,这些在儒家经典以及后来的大量史料里可以得到印证。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观念与制度架构、历代政治哲学思潮的发掘、诠释与再理解,现代政治哲学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差异与会通,这些都已成为学界的难点问题,富有挑战性。
第四,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仍然是热点。王国维先生有“二重证据法”之说,即地下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19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中哲学思想丰富,尤其关于孔门七十子的资料弥足珍贵。1970年代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与帛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学术价值颇丰。以上简帛文献是研究先秦两汉诸家学说之流变、先秦两汉中国人之宇宙观念与伦理价值的宝贵资源。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天星观楚简、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张家山汉简、荆门包山楚简等有很多民间信仰、政治法律文书的资料。去年下半年,湖北的考古专家又在云梦发掘出一批汉简,基本上是法律文书,与睡虎地、张家山的材料相呼应与补充,还有类似《说苑》的书。我国有深厚的法律文化的传统,值得我们重视,并希望哲学界与法学界联手来研究。观念、制度、民间习俗间的联系,也是哲学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五,宋明理学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的研究重心。这一研究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很发达,这是由于宋明理学的巨大成就,由于宋明理学较前代学术呈现出了更高哲学形式、哲学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时代较近、存世文献充裕等原因。宋明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宋明理学的哲学范畴、哲学体系,学术人物与学术群体,派别师承和学术流变研究等。另外宋明理学的民间化、官学化与明清新哲学的兴起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比如我校的明清哲学研究,就特别重视“宋明—明清”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性之动向,萧萐父先生、许苏民先生与年轻学者吴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颇有创见和学术影响。我校历史学院张建民院长的一个团队,在长江中部流域的民间搜集了大量的明清社会的契约、民间文书,这些经济史、社会史资料,也与我们的哲学研究有关。
由于宋明理学的学术视野和思想成就巨大,并且历史上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世界数百年乃至近千年,所以宋明理学与佛家、道家、文学、科学、商业、政治等的相互关系或联系,宋明理学在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东亚国家、地区的传播及当地朱子学、阳明学的发展与历史影响以及与西学的结合,都已成为重要研究对象或内容。宋明理学与其他学术领域的历史关系,16世纪韩国李滉(退溪)、李珥(栗谷)等的朱子学,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年)的朱子学,目前是东亚地区哲学研究的热点。
第六,探索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哲学的内涵与特色,确立起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海内外中国哲学专家意在研究中国哲学的宇宙论与形上学,中国人思维、行为、价值方式与语言方式中的哲学问题与特色。如我在近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中,综合海内外专家们的讨论,总结出的: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与尘世、超越与内在、本体与现象等绝对二分的构架,而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济的,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产生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感。“中国哲学的气论是自然生机主义的”;“中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中国哲学有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和智慧”;“中国哲学重视存在的体验、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工夫的达成”;“中国哲学实践性强”;“中国哲学有自身独特的概念、逻辑、理性”;“中国哲学中,道、诚、仁、性、理等本体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而在中国哲学中,天人之间、形上形下之间、价值理想和现实人生之间是没有鸿沟的”等。这些研究都意在促进我们“在与西方哲学的比照、对话中、超越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范畴的束缚,确立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哲学智慧与哲学思维的自主性或主体性。”
这不是要排斥西方哲学,我们不能陷入因噎废食和中西隔绝的陷阱中。因为人类的哲学思考,包括中西印哲学,都有可通约可比较之处,相互沟通会通既有可能也有意义。古代哲人在与印度佛学的融会贯通中不但促进了佛学的中国化,而且创造了宋明理学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我主张,“中国哲学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必要的张力”。
以上只是简略概括了所谓热点问题,很不全面。实际上,研究者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放宽程限,紧着功夫,凭各人性之所适,分途摸索。其实热点、难点、重点领域还有: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明清之际与清代思想,现当代新儒学等。学者们的研究在各方面继续深入。三礼之学,名家与中国语言逻辑的重新探讨亦已开始。研究进一步多元化。
中国大陆有几十个中国哲学的博士点,博士论文的选题不能不日趋多样,不再在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上扎堆,有的深入研究各地域的二流三流的哲学流派与人物,这些流派与人物也很了不起,从未有人研究过。有的博士论文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学自觉,中西互动,资料功夫也扎实,且重视海内外已有成果,提出了创新见解,又重视分析论证,十分可喜。
△: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或者宽泛一点地说在中国思想研究方面,无论是概念的分析还是事件的考察,无论是制度关注还是价值的透视,无论是历史性的回溯还是前瞻性的展望,无论是中西互动的批评与会通还是当代对古代的批评与会通,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这些都有助于中国学术的繁荣与中国思想的深入。请问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及传播,它对中国思想学术与社会文明之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您的看法是恰当的,哲学研究不反对也不能反对多样化或多元化,但也不排除古、今、中、外建设性的批评或会通,它们有助于中国学术的繁荣与中国思想的深入。我们欢迎和期待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产生更多的成果,发表更多的创见。这个变革的大时代赋予了我们使命,也给予了我们机遇,全球经济、信息、交通等的融为一体也给予了我们以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中国学人尤其不能丧失对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立的“阐释权”;不仅不能放弃或丧失这种“阐释权”,而且还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扎实的学术功夫去阐释欧洲的哲学传统、欧洲的历史文化,印度的及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不同样式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吸纳到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这样,中国哲学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我们的思想、学术、文化才能有真正的创新,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赢得固有的尊严,并因之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总是与文化与文明的自觉密切相关的,而文化与文明的自觉又总是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国家地位的提升与城市化、现代化的国民生活之发展,我国国民的文明自觉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日益提高,许多相关的问题也需要学者给予解释或回答。我们一方面要超越“国家主义”的某些局限,防止夜郎自大,另一方面也要弘扬中华历史与文明的主体性,在拥抱、接受、消化、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和弘廓东亚世界汉语文明的主体性。我们不仅不能在世界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进而销蚀自我,而且还要壮大自我,并为当今及今后的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中华民族的智慧。
所以,中国古代思想文明与现代世界文明的对话,东亚主体性之哲学与欧洲主体性之哲学的对话,尤为必要和紧迫。我想,孔子说的“和而不同”与“天下有道”,依然是国际中国哲学界所有学者共同的治学原则与社会期待。希望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能为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尽一点微薄之力,希望这个大会的对话平台能为海内外学者发表创见及相互沟通提供更多的便利,也请更多的社会媒体来关注本届学术大会并报道大家的思想心得。
△:您的回答使我深受教育,谢谢您接受采访。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