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下读好书——我院成功实施“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7-11

2017年5月26日,“哲学学院2017年‘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读书报告答辩会”在哲学学院大报告厅举行,通过公开答辩,2013级博士生朱松苗脱颖而出,获得3万元的科研奖励资助。  

此次“培育计划”初评阶段收到15篇读书报告,经过校内外专家匿名评审,从中推选出9篇优秀读书报告进入公开答辩。黄超副院长主持了答辩会。答辩评委阵容强大,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吴学国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以及我院教师徐水生、师领、赵士发、桑靖宇和黄超等应邀担任答辩评委,我院博士生旁听了答辩会全过程。

答辩会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博士生陈述,二是评委提问点评,时间均为10分钟。评委们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毫无保留地指出文章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各位报告人和听众感到获益良多。

“培育计划”是哲学学院2013年底推出的特色培养计划,通过3年的培育过程,今年正式进入考核程序。它以读书为先导,反复征求老师意见,形成了哲学学院博士生建议阅读书目30本。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出申请,从中选择12种以上的书籍,通过几年的深入研读,参加读书报告会和研讨等,撰写出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考核。

我们对该计划的发起者之一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进行了采访。吴院长从哲学学院博士生的阅读情况以及经典书目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他说: “不止我一个人,哲学学院郭老师很早就讲过:我们的博士生读书不‘博’,书读得太少。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哲学专业本科升上来的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哲学,我们发现很多博士生对于一些该读的基本经典没有读;第二个方面是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及硕士阶段阅读的哲学经典著作不够多,具体地说就是哲学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阅读量有所欠缺。”

吴院长还介绍了美国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他指出,美国博士生就读期间有资格考试,他们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同时,美国的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必须做助教,给本科生教哲学导论课,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我院的计划就要吸取美国哲学博士生培养方式的长处,同时与我院培养传统与实际相结合。

学院学评分委会主席郝长墀教授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哲学研究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经典著作,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就像大树一样,通过这些大树,我们才能了解它们所扎根生存哲学大地。博士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经典才能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自己的视野,才能发现研究问题。他还建议下一步在指定书目的基础上,博士生能够通过与自己导师商讨决定再增加部分著作,拓宽自己的阅读广度,以此满足每位博士生学习和研究需求。

参与本次“培育计划”的几位博士生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感受。

获奖者朱松苗表示,学院和导师都强调经典阅读和中西思想兼收并蓄的重要性,学习经典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起点就高;中西经典思想之间则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培育计划”非常有必要,一是可以激励同学们专注而持久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二是可以鼓励同学们广博而精微地学习。

2015级博士生刘海龙认为,学院设置这一计划具有远见卓识,是学院高度重视博士生培养的体现。他还提出了个人的设想与建议,例如,设立“优博基金”对高质量论文予以有针对性的经费资助,在答辩专家的安排上应尽量照顾到每个专业,细化相关准则等。

2013级博士生谈到,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读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微观层面上,深与广如能彼此作用、互相转化的话,将对研究工作产生极大的助益。就宏观而论,纵观博览是学习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由博返约,才能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问题上,成为真正的专家。

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黄超副院长在答辩会上对“培育计划”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培育计划”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优秀博士生,通过大力奖励推动更多的博士研究生读原典,读好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创性写作,从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

“培育计划”的实施体现了学院一直以来倡导立足原典的学术传统及教育理念,展现了博士生经典阅读研讨的热情和风采,营造了“珞珈山下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崔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