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学术周“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学术报告会之四——新冠灾害之时的科学与文化审视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5-29
本网讯(通讯员 钱潇荣)2020年5月28日上午,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珞珈学术周第四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该场学术报告会的主题是“新冠灾害之时的科学与文化审视”,由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朱志方教授主持。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会长、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江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亚军出席并发言。该场学术报告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并在哔哩哔哩平台实时转播,在腾讯会议平台参会人员近200人,通过哔哩哔哩平台收看直播的人数近3000人。
第一位发言的是江怡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个体、社会和未来——西方哲学家论新冠疫情的影响”。江教授指出,新冠疫情的发生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齐泽克、阿甘本等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西方哲学家对于新冠疫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随后,江教授全面分析了西方哲学家在这些领域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其中涉及人类存在的规定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恐慌心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识的限度、如何辨别真相与谎言、疫情下的社会公平、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在江教授深刻分析了阿甘本、乔姆斯基、德莫特·莫兰等哲学家对新冠疫情的观察与反思之后,认为其哲学反思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最后,江教授指出,西方哲学家对疫情的讨论启示我们在抗击疫情中反思自我、重塑社会、拥抱未来。
第二位发言的是欧阳谦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后真相时代的认知冲突及其选择路径”。欧阳教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主题。第一、讨论了新冠病毒带来各种撕裂、分歧、敌意和谣言的原因,解释了“后真相”的哲学涵义。第二、揭示了认知冲突的两个特征:替换事实和裁剪事实,分析了“后真相”时代的六个认知路径:固执路径、偏食路径、妄断路径、对立路径、传言路径和权威路径。第三、提出了避免陷入认知陷阱的七条原则:复杂性原则、多元性原则、相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无限性原则。欧阳教授希望大家牢记上述原则,从而为实现认知突破奠定基础。
第三位发言的是陈亚军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理性交流”。陈教授就上述两位学者发言的点评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即如何实现“理性交流”。陈教授认为,由于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生活在隔离的世界以及语言与语言的关系中,在对真相的讨论往往只能还原到理由的表达中,还原到信念与信念的关联上。陈教授指出,一个信念背后有坚实的理由作为根据,那么它就是真的,观点的分歧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诉诸理由。最后,陈教授建议,应搭建公共平台来交换人们所拥有的理由,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理性交流。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朱志方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新冠抗疫进行时的哲学反省——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何以可能”。朱教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主题。其一、用科学战胜新冠,科学为抗疫成功提供了巨大保障。其二、科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奠基于人类生活、产生于人类共有的自然能力,因此,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是可能的。其三、中国文化中的持久特征和基本精神不仅与科学思想没有冲突,而且极为有利于科学思想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发展。并表示,当前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是科学与中国文化完美融合的最好证明。
最后,四位教授分别对本次学术报告会进行了总结,并对各位参与者的提问进行了充分的回应。
此次学术报告会内容精彩、视角独特,发言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新冠疫情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和文化审视,对指导我们通过理性方式看待和思考这次新冠疫情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