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科学与哲学”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6-15

本网讯(通讯员谌辰)2021年6月12日-13日,由国内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界多位青年学者联合发起的第四届“科学与哲学”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为“知识与行动”。经组委会审稿团队对参会论文进行盲审,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匹兹堡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青年学者和学生应邀出席本届工作坊。

工作坊由我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办。外哲教研室朱志方教授对参会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外哲教研室副主任王咏诗老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我院科哲教研室叶茹老师和逻辑教研室申国桢老师也出席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15场报告。

南京大学胡星铭老师的报告标题是“是否存在不可言传的理解”。胡老师首先讨论了Lipton对于存在不可言传的理解的论证,并介绍了Strevens对这一论证的反驳。随后,胡老师通过指出“解释”一词的多义性,论证Strevens的反驳是不成功的。最后,胡老师借助解释的反事实理论,论证说不存在不可言传的理解。上海交通大学赖长生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赖老师首先借助知识和说出相应语句之间的关系对Strevens提出进一步反驳。随后,赖老师还借助产妇和思想诠释的例子对胡老师的正面论证提出了一些质疑。

兰州大学郭昱辰老师的报告题目是“What is semi-pretense?”。郭老师首先对半假装(semi-pretense)作了界定。随后,郭老师引用Walton的道具导向的想像(prop-oriented make-believe)理论,论证准假装就是通过将真实对象或特征想像为虚构对象或特征,以更好描述前者的一种行为。最后,郭老师论证说,这一解释能够很好地解释准假装的动机。北京理工大学薛少华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薛老师认为,对准假装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是“介于一般行为和完全的假装之间的某种行为”提出了困惑。此外,薛老师认为郭老师阐释准假装时采用的几个案例可以有多种解读,因而是不清晰的。

四川大学徐召清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知识限度的逻辑分析”。徐老师首先介绍了费奇对存在不可知的真理的论证,并针对几种可能的反驳作了回应。随后,徐老师借助不可知的真理和断言的知识规范,解释了摩尔悖论、知识封闭原则的反例等案例的怪异性。最后,徐老师介绍了对可知性原则的两种限制策略,并通过相对的不可知性分别回应了这两种策略。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叶茹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叶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解释只能说明知识封闭原则的反例对于第一人称认知主体的怪异性,但不能解释其对于第三人称主体的怪异性,因此该解释是不充分的。

上海交通大学赖长生老师的报告题目是“Memory, knowledge, and epistemic luck”。赖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记忆的认知理论(ETM)及其当代论争,为反思这一理论的新进路作铺垫。随后,赖老师介绍了反运气知识论的安全性条件理论,并论证说,这一理论蕴涵着借助模糊记忆形成的信念不构成知识。因此,该理论与ETM相冲突。吉林大学黄原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黄老师认为,反运气知识论与ETM的冲突不一定构成前者的缺陷,反运气知识论者恰好可以据此拒绝ETM。黄老师还就置信度和信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赖老师进行了讨论。

复旦大学胡靖波老师的报告题目是“Do I Know the Positions of My Limbs withoutobservation?”。胡老师首先列出了Anscombe关于身体知识(bodily knowledge)的三个论题:认识论论题、语义学论题以及现象学论题。Anscombe认为,身体知识与知觉知识有显著的不同。随后,胡老师论证说,Anscombe的后两个论题都存在问题。中央美术学院孙骞谦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孙老师认为,胡老师借助内省的不可靠性来说明我们不能借助内省来判断身体知识是否具有现象特征;但由于内省是把握现象现象特征的唯一手段,否定内省的可靠性的做法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复旦大学王球老师的报告题目是“预测加工与衔接问题”。王老师首先论证说,预测加工(PP)理论突破了神经网络模型的联结主义模板,属于一种新的心智图景。随后,王老师介绍了Dewhorst对PP理论可以容纳会话式常识心理学概念的论证,以及心智自治论对它的挑战。王老师认为,将常识心理学概念“下沉”至亚人格层面可以回应这一挑战;然而,这仍然无法避免常识心理学概念和PP理论之间的衔接问题。最后,王老师讨论了对这一问题的几个困难及解决方案。西安交通大学张志伟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张老师就“下沉”一词的具体意义、神经计算的贝叶斯模型的地位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讨论。

湖南师范大学王淑庆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能动性问题与能动性增强——行动哲学视域下的脑机接口技术”。王老师首先提出了脑机接口(BCI)媒介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作有意行动的问题。随后,王老师介绍了行动因果论、新意志论以及行动者因果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及各自面临的困难。最后,王老师反思了这些困难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指出,将BCI媒介行为视为能动性增强,则可以化解困难。西安交通大学丁晓军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丁老师认为,王老师所采用的对于能动性的经典定义可能使得能动性与意向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丁老师还就实在动作在何种意义上是实在的、经BCI媒介的言语行为处于何种地位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讨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宋子明老师的报告题目是“Folk psychology and a logic of evaluation”。宋老师首先介绍了期望效用(EU)决策论面临的几个反驳,并指出可以将规范性决策论和描述性决策论区分开来,进而辩护后者。随后,宋老师指出他的策略面临两种挑战;但如果将EU决策论理解为更新评估性判断的一致性条件,并将整体论条件纳入EU决策论中,我们就可以回应这两种挑战。华南师范大学张文俊老师认为,宋老师曾借助休谟式理论为EU理论辩护,但他未对休谟式理论本身进行辩护。此外,张老师认为,间接效用主义似乎也能满足休谟式理论,因此宋老师需要对他诉诸的休谟式理论进行进一步刻画。

浙江工业大学舒卓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捍卫认知自由”。舒老师首先介绍了认知自由的论题以及支持和反对它的理由。随后,作为对认知自由的一种解释,舒老师介绍了理由反应相容论及其困难——行动自由不是认知自由的恰当模板。接下来,舒老师论证说我们至少拥有悬置判断的认知自由。最后,舒老师讨论了关于悬置判断的几个本体论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王东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王老师提出,可能有两种意义上的悬置判断,应当对它们加以区分。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叶茹老师也对舒老师所主张的相信和悬置判断之间的不对称性提出了质疑。

华侨大学黄俊维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从‘反运气’到‘反风险’”。黄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知识的反运气论题及其背后的直觉。随后,黄老师介绍了反运气条件的两种刻画方式(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德性知识论对运气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及其面临的困难。接下来,黄老师举出几个幸运知识的例子,引出关于知识的反风险直觉。最后,黄老师论证说,反风险论题不仅在两个方面优于反运气论题,且与对知识的谱系学分析相符。东南大学张学义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张老师就风险的界定、度量及其与运气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黄老师进行了讨论。

中山大学伍素老师的报告题目是“New discoveri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伍老师首先介绍了知识论中纯粹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争论。接下来,伍老师通过实验哲学研究发现,被试者关于知识的直觉对风险因素并不敏感,这一结果更接近纯粹主义而不是实用主义。复旦大学朱林蕃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朱老师认为,伍老师的实验在样本选择、对照组设置、干扰项控制以及问卷形式等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间。与会学者们就该实验方案设计的细节、实验哲学在知识论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刘牧同学的报告题目是“人类行动者的目的:回应一种事件的目的论解释”。作为铺垫,刘同学首先介绍了行动解释的两种类型。随后,刘同学介绍了Collins的基于识别产出的目的论解释。最后,刘同学论证说,厚的产出描述会潜在地指涉目标;而薄的描述虽不指涉目标,但无法构成目的论解释。南京师范大学张子夏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张老师认为,刘同学对Collins的解读可能存在问题。对Collins作出重新解读后,张老师论证说,刘同学的批评并未击中Collins的要害,即将补偿性系统看作目的论系统这一主张。

匹兹堡大学范尧同学的报告题目是“Certificates in expert identification”。范同学首先提出,个人化的社会认识论在追求某些认知善时会大大受限,某些认知善只能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接下来,范同学介绍了专家鉴别的问题,并援引经济学中的Information Design论证说,某种具有最小测试标准的专家测试能够提高外行鉴别专家的准确度。上海交通大学周理乾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周老师认为,借助Signalling Game或许能够更好地确定专家测试的最低标准。周老师还就披露部分信息是否是真诚的等问题与范同学进行了讨论。

上海大学周从嘉同学的报告题目是“解释的证据契合度——回应最佳解释推理的劣中选优问题”。周同学首先介绍了Van Fraassen对最佳解释推理(IBE)的劣中选优反驳以及Lipton的回应。随后,周同学引入辅助定理以及证据契合度的两个标准(创新度和融贯度),对IBE进行改进。最后,周同学论证说,改进后的IBE可以应对Van Fraassen的挑战。复旦大学王球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王老师认为,如果辅助定理是理论,那么添加辅助定理可能使解释不融贯;此外,有的最佳解释可能并不满足证据契合度的两个标准,对IBE的日常使用有时也不满足创新度标准。

圣安德鲁大学石静同学的报告题目是“Practical knowledge- the cause of what it understands”。在本报告中,石同学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安斯康姆对于实践知识的解释。石同学首先介绍了安斯康姆的解释中的“理解”的三个条件——自觉的意识、可描述性,以及可表达性。随后,石同学介绍了实践知识所理解的意向行为的形式——A-D序列。接下来,石同学通过实践三段论解释了为什么实践知识可以包含两种因果性。最后,石同学简要地比较了安斯康姆的解释和康德的实践知识观。北京师范大学代海强老师评议了本场报告。代老师首先对石同学是在什么意义上对安斯康姆和康德进行比较提出了疑问;此外,代老师认为,基于早期分析哲学的传统,Anscombe的行动哲学能不能被给予一种康德式的解读是有疑问的。

闭幕式上,主办人外国哲学教研室冯书怡老师代表“科学与哲学”青年学者工作坊组委会,再次向与会学者和学生表示感谢,期待工作坊来年继续举办。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