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明视野里的家庭与家庭主义”系列学术讲座顺利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12-12

本网讯(通讯员刘佳源 叶玲)2022年12月9日,由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主办的“跨文明视野里的家庭与家庭主义”系列学术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举办。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副院长李勇教授主持开幕式,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哲学学院保罗·帕顿教授(Paul Patton)分别致开幕词。吴根友指出,现代社会的到来破坏了人类原有的“有根性存在”,此次讲座的目的在于希望能超越本有的文明视野,为人类经验性生存的“家”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样态。保罗·帕顿在致辞中表示,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普遍元素,同时在不同的文明语境里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家庭无疑是进行文明对话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共由六场专题讲座组成,六位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围绕“家庭与家庭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为与会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在第一场讲座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凯伦·格林教授(Karen Green)聚焦于15到19世纪欧洲对国家性质的理解转变。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婚姻”和“家庭”的概念化转变起到了媒介化作用,女性主义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她指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于传统父权制中的家长主义与男权主义提出了挑战,撼动了人们对婚姻等级观念的认识,使得婚姻从一种与“孝”相关的义务转变为一种平等的友爱关系。随后,凯伦·格林对比了当时欧洲的混合型等级制度与中国的分离型等级制度。在她看来,女性主义者倡导的一些观点也可延伸到国家层面,从而构建一种基于平等的混合型等级制度。

在第二场讲座中,荣休美国学者杨笑思教授(Xiaosi Yang)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西方可以从儒家的“家哲学”中学到什么?》的分享。他首先就“西方为何没有‘家哲学’的概念”提出疑问,并列举许多著名西方哲学家未婚的例子,梳理了西方哲学轻视家庭的传统。通过梳理中西社会“家-国-天下”理想与现实情境下的不同模式,杨笑思指出,“家”作为社会最小生命共同体,在人的存在、道德、秩序建构、心理健康、人性、教育及提供幸福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家哲学”对解决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具有借鉴价值。

在第三场讲座中,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米莉安·班卡斯基老师(Miriam Bankovsky)勾勒了全球北方现代经济和政治思想领域对“家”概念的多元认识。在她看来,一方面,两个领域对“家”概念都持有一些正面的认识,认为“家”在培养社会理想价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协调个性与社会期望,塑造健康的主体及独特的个性,分享亲密关系等。另一方面,两个领域都注意到“家”在贫困或各种不公正现象的延续上也发挥一定作用。基于此,她邀请与会学者思考这些不同的概念和关注点与中国的“家”概念展开比较的可能方式。

在上午讲座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就男女横向关系从等级性向平等性转变的方式、重视个体的现代价值观与重视伦理的家庭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中西方“家哲学”传统的思想背景与理论逻辑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第四场讲座中,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以《亲亲:在同一与他者之间》为题,介绍了区别于西方哲学传统以及犹太思想背景的人类生存论结构的另一种可能面向。这种可能面向基于汉语世界的思想传统,并不必然意味着一种特殊主义的哲学立场,而是旨在帮助人们揭示出人类生存中某些可能被其他文明所忽视的普遍性面向。通过细致分析,孙向晨指出,汉语世界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揭示了从生生论到亲亲论的生存论路径,并以“道不远人”的方式,把“亲亲”之爱作为起点,从亲亲到亲切,从而建构起一个人生在世的“温暖世界”。

在第五场讲座中,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李勇教授分别从“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家庭相关的危机”“先秦儒家关于家庭的资源”“当代‘家哲学’的发展”“现代的挑战”四个方面,论述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重建儒家“家”的观念的必要性。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既基于中立性的善,但也需要考虑个体的意愿,家庭作为一种中立性的善,不一定构成所有人的必然选择。对儒家的家的观念的重建,一方面需要捍卫某种具有儒家色彩的家的存在,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去回应现代关于婚姻、家庭和生育的新的观念与实践。

在第六场讲座中,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吴根友教授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孝”观念与实践及其在当代的反思。他首先梳理了《论语》《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文本以及汉语佛教典籍中“孝”的观念和孝道思想,并考察了孝道在官吏选拔和考核、尊老养老制度、传统法律体系中的表现。回归当代中国社会,吴根友指出,传统社会以尽孝、尽义务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一个以个人权利为主导,以传统尽孝的义务伦理为辅助原则的新家庭伦理格局,基本成型。在跨文明、跨文化视野里考察中西家庭伦理的变化,以及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思考家庭伦理的新要求,有利于思考当代家庭伦理建设问题。

在下午讲座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就生生论与存在论的区别、儒家思想如何应对现代危机、孝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孝的现实实践、“中立善”原则的现实困境、社会养老等问题发表看法。

最后,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国学院副院长廖璨璨副教授作总结发言,她向各位与会学者对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至此,本次“跨文明视野里的家庭与家庭主义”系列学术讲座圆满落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