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信广来教授应邀访问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1-18

2017年1月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信广来教授应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之邀访问了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信广来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儒学研究权威学者。他出生于香港,198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1990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2000年晋升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理学院大学部院长,2004年获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与东亚研究教授,兼任该校副校长以及士嘉堡分校校长。200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讲座教授以及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并担任新亚书院院长。2014年重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2015年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19届国际会议大学组织委员会主席。2017年即将担任美国哲学学会西部与太平洋分部会长。

信广来教授出版有《孟子与早期中国思想》等儒家伦理学专著以及多篇学术论文,在汉学界与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7年1月5日下午3:00,信广来教授做客第161期珞珈讲坛,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新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儒学的哲学研究如何可能”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主持。

郭齐勇教授简要介绍了信广来教授的学术经历及成就。在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为信广来教授颁发珞珈讲坛纪念牌及合影留念后,讲座正式开始。

信广来教授的讲座围绕“中国是否有哲学?(Is therephilosophyin China)”或“是否存在中国哲学(Is there such a thing asChinese philosophy)”这个近代以来长期聚讼不已的问题展开。在信教授看来,我们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重要。信教授首先回顾了胡适、冯友兰、劳思光与唐君毅四位中国20世纪哲学史家对“哲学”的定义。在信教授看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这两大张力已经出现在四位前辈学者的论述中。事实上,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有着三大目标:第一、古今贯通,使传统思想研究与现代相联结;第二、中西会通,使中国思想参与西方哲学讨论并成为世界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于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如其所是地还原与展现中国传统思想。但是,在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明显存在以上两种张力:首先,我们在传统思想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还原其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并阐述其现代价值,二者之间实难两全;其次,如若要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体系发生关联,则无法忠实还原传统思想的原貌。这正是我们所应当关注的重点所在。

信教授认为,我们不要直接对“中国是否有哲学”进行回应,原因有二:首先,这一问题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哲学”这一语汇。而从这一路向出发,则会使得问题本身沦为一个关于“哲学”定义的术语学的问题,但这并非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也绝非我们的本意。如果我们能够完成上述三个目标,“中国哲学是否存在”或“中国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无关紧要了;其次,如果我们想直接为这一问题提供答案,则会陷入将中西思想中的概念进行牵强比附的泥淖,而这一倾向在当前学界的研究中比比皆是,如研究如下的问题:墨子是否是密尔(John Stuart Mill)一般的功利主义者?孔子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康德思想中的诸多概念是否存在差异等,却没有人反过来问“密尔的功利主义是否是墨家思想”之类的问题。这种现象被信教授称之为“令人困惑的不对称性”(Perplexing Asymmetry)。信教授指出,唐君毅先生早就已经洞察到这一倾向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和概念来嵌套中国思想中的概念,如果我们强行使用这种方式,则会造成我们丧失对自身传统遗产的正确认识,乃致以西方思想为标准而轻视自身传统遗产。

随后,信教授介绍了如何展开“儒学思想的哲学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儒学思想中所具有的深刻洞见,具有跨文化和跨时空的特征,这就使得我们在以古今贯通、中西交汇为目标的儒学思想研究中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但这些深刻洞见植根于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所不了解的文化传统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如其所是地对其进行还原和考察。而在此研究过程中,要始终避免以我们今日所熟知的范畴框架比附传统概念,与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以西学范畴嵌套中国思想范畴的误区。为此,在儒学研究中若要试图避免这些误区,可从以下步骤出发:

第一、以把握典籍中的思想为目标的文本分析,亦即对经典加以文献学与类似训诂、考据等方法的研究;第二、理解儒家先贤文本思想中与其生命体验相关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同我们与先贤生命经历相契合的部分联系起来,如唐君毅先生所言“体证”、“实践”,朱子所言“切己体认”等功夫即是。这一步骤旨在为我们引申出先贤思想中的智慧洞见。以上两个步骤保证了我们能够理解儒学思想的原初意义,并发掘其独特内涵;第三、在今日哲学话语体系中对这些洞见予以反思重构,这一步骤是建立在萃取文本分析与引申阐释所得出的成果基础之上的。接着,信广来教授以“义”、“怒”、“命”等儒家传统经典语辞的研究为例,对文本分析、引申阐述以及哲学建构如何应用于儒家思想研究予以详细说明。

最后,信教授总结道:我们不应试图将儒家思想强行嵌套进入西方哲学的范畴框架与体系中进行研究,这样无异于削足适履。而文本解读、引申阐述以及哲学建构这三个步骤能够为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在将我们的前见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原,然后,在忠实于思想原貌的前提下,将古圣贤的思想中与我们当下生命经验相契合的内容予以引申诠释,最后在这两者基础上进行哲学的建构,这一过程将成为避免以今视昔而扭曲传统思想的问题的重要路径;而在解决中国与西方的张力方面,我们应从对关键概念的分析、对经典文献的细致研究以及将先贤思想定位于他们的生命体验与历史背景入手。而具体研究进程的制定,也应当取决于中国思想者所关切的重点本身,而非将西方哲学进程强加于其上;在传统智慧洞见的表达方面,要通过日常、平实的语言而非套用西方哲学思想的范畴与框架。因此,“中国是否有哲学”或“中国哲学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答案便已无关宏旨。作为当代学人,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儒学思想研究中能够扭转将西方哲学进程与概念框架作为标准衡量中国传统思想的尺度的倾向,使先贤思想中极具特色的智慧与洞见摆脱西方哲学语汇的羁锁而得到清晰明确的表达。如唐君毅先生所言,我们应当以自信自守、自尊自重的态度对待自身传统文化,坚信中国传统的灵根自植。

报告结束后,信教授与在场的同学们就西方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建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解读儒家思想中的“孝”的概念、朱子与阳明思想的区别、如何看待中西哲学对比与世界哲学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信教授以其严谨、精微的哲思与清晰的讲授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信广来教授将自己独特的生命经验与哲学智慧融汇于讲授中,为我们如何在古今中西的张力中彰显和挖掘中国传统智慧与洞见、如何创造性诠释儒家传统思想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1月6日下午,信广来教授在哲学学院南楼114教室与部分哲学学院研究生见面。信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英美中国哲学与汉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的高校、特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研究生申请与博士后项目申请方面的要求与流程,并为在场每位同学在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请的具体过程等方面的困惑分别予以耐心回答。

随后,信教授与哲学学院青年教师、“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诠释”青年研究团队举行圆桌座谈。参加研讨的青年教师有哲学学院的刘乐恒、郑泽绵、李勇、廖璨璨、刘耕、国学院的沈庭、陈晓杰、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王林伟等老师。与会青年学者分享了各自的教育背景与研究心得,并与信广来教授就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海外儒学思想研究进展与国内中国哲学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信广来教授的本次访问,为国际一流学者了解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武大的青年学者把握当前国际中国哲学研究最新动态提供了契机,也有助于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撰稿人:王博(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