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中、王庆节与吴根友“比较哲学与文明对话”三人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10-10

本网讯(通讯员:傅佳一)2019年9月28日,应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院长、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根友教授的邀请,来自澳门大学的王庆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姚新中教授与吴根友教授相聚武大,在哲学学院B107报告厅举行三人对谈活动。

此次对谈的主题是“比较哲学与文明对话”,对谈活动由我院中国哲学教研室储昭华教授主持。特别邀请了南开大学资深教授周德丰教授和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参加。来自校内外众多学者、学生聆听和参与了本次对谈讲座。

储昭华教授简要介绍了此次对谈的背景与契机,拉开了三人谈的序幕。

吴根友教授首先发言。吴教授指出,比较哲学是文明对话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区域性文明交流的展开,文明对话和比较哲学研究便应运而生。而从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就曾用古汉语介绍西方的观念,但当比较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时中国人才有哲学的观念,之前的经史子集之分只是知识分类的差异。由于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处在对话的背景下,为了深入理解各自的文明,比较哲学应运而生。吴教授认为通过比较哲学可以达到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避免矛盾和误解,促进和平。

姚新中教授接着发言。姚教授对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及哲学学院学科建设中的国际视野予以充分肯定。他着重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对文明之间互相沟通的理解。姚教授强调,全球化虽然表面上动力来自于经济科技,本质上是伦理价值的问题。文明最核心的东西是哲学理念、哲学价值,但在价值方面寻求共识非常难。因此,对话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应重视的是通过对话要达到什么目的。姚教授指出,比较哲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领域里如何做,希望寄托在年轻学者的身上。

王庆节教授最后发言。王教授同意比较哲学和文明对话是这个时代的任务这一观点,并从比较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阐发。他认为可,哲学价值是所有文明赖以发源的东西,背后就是理念的冲突。文明冲突的时代,世界变小的速度高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因此,对话便变得非常必要。其次,王教授对“对话”一词进行了分析,并欣赏吴根友教授说要从“道”不是“教”。因为“判教”是宗教的说法,容易导致自我中心、沙文主义、文化霸权等。王教授还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对话,包括强调信息传递和准确性的“生活对话”,让听众接受的辩论对话以及强调能否贯穿之前的知识而非仅重视信息量的“启示性对话”。最后,王教授指出了对话的具体做法:对话要有料,实实在在提出不同观点。并且,对话并不是要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思想对话和真理的开显。在对话过程中认识到思想界限和前见的存在与影响,是文化对话非常重要的哲学基础。同时,面对普遍问题提出不同方案,就是文明对话的贡献。除此之外,不要假设所有东西都有完满的结局。之前多强调“理解”而非“谅解”,应承认某种“不理解”,不能强解,否则危害更大。

发言结束以后,主持人储昭华教授进行了总结,并引导三位学者就“不可通约性”问题展开更深入的解析和对话。

对此,姚新中教授首先评价了当今反全球化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并阐述了自己理解的比较哲学概念不同于另外两位教授,是为“哲学研究推进的手段和方法”,强调要从方法入手,如何让不同局限在世界可以承受的程度。

吴根友教授认为王庆节教授所提出的“谅解”这个词非常有意思。“谅解”有不得不、到此为止的意思,在哲学层面上就关切到人类文明之间的谅解。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一神教的创世说认为人是被造物,与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最终可以到达天人合一是不一样的。“会通”恐怕有点理想化,在终极价值上互不相让时还是得“谅解”。吴根友教授还指出,哲学学科系统来自西方,或许现在有人不承认比较哲学,但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外国人来中国谋职并用双语来讲时,那时对“哲学”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变化。关于“不可通约性”,他认为这不是语言上的问题,而关涉到生存和经验,所以可用生活化解不可通约性。而关于偏见的问题,则认为文明冲突来自于人类深层次的价值不同,但是差异不一定矛盾,矛盾也不必然导致冲突,如果没有政治制度带来分配的不公正,也不会导致冲突。所以要加强文明的理解,通过对话消解冲突。

王庆节教授接着补充道,生活在文明冲突的时代要有文明对话的理想。但相对主义和西方知识论取向有关系,其实在说“不可通约”之时就已预设了可通约,所以才会求同,这是知识论的困境。王庆节教授还区分了“生存世界”和“思想世界”,认为“生存世界”要求同,一定要能沟通,宽容、谅解,而“思想世界”的本质则是求异,承认他者。而且,永远会出现新的他者,思想的张力就是动力。王庆节教授表示非常欣赏吴根友教授的说法,并认为判教除了偏见也是洞见,而他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对于弱小文明来说就是洞见。此外,王庆节教授还提示了文明对话中误解的积极作用,有时候可能“将错就错”的错解更真实,有新的东西会在误解中生长起来。不要总想着去居高临下去规训,而应承认他者的合法性。

在互动环节中,三位学者又就师生提出的“中国是否有哲学”、“在做比较哲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异还是同”、“比较哲学的对话是否需要基础性的条件,如思想上的准备和现实条件”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与同学们就现今中西文化交流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精彩深入的现场互动。储昭华教授总结这次对谈既全面也相当集中,各位教授都发表了高见,贡献了各自最新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拓展和深化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最后,三人谈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

本次“比较哲学与文明对话”三人谈是“比较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工作坊——兼论《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是吴根友教授在比较哲学与文明对话领域深耕近30年的学术新作,本书于2019年7月在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据悉,本书是吴根友教授与万百安教授所主编的“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中率先出版的第一本著作,该套丛书的其他著作将陆续出版。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