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器物、艺术与美学——我院“美学空间”思想交流会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3-23

3月20日下午两点半,在哲学学院四楼的“美学空间”举办了以“器物、艺术与美学”为主题的第二次思想交流会。这是“美学空间”建立以来举办的第二次学术活动。

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老师在交流会前讲话,他介绍了武大美学学科的辉煌历史以及“美学空间”在百年院庆之际建立的背景,表示“美学空间”的活力取决于同学们的活动,只有美学思想和美学体验在这里生成,“美学空间”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贺念老师同时强调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同时包含了我们对科学之真、行动之善以及艺术、环境、设计之美的追求,而对“物”之当代涵义的思考,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美学综合性的突破口,希望大家能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交叉探讨,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王燕:《如何艺术地观物》


首先发言的是美学博士生王燕,她所讲的题目是《如何艺术性地观物——以海德格尔早期存在论视域看》。她报告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比较西方传统哲学与海德格尔的观物方式。西方传统哲学主要表现为静观,物与其存在的境域处于割裂状态,物的存在最终被归类定性为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可规定的性质或价值的对象。海德格尔的“视”则还原,揭示物的生成过程,呈现出物“在世界之中”的意蕴整体。海德格尔的“视”不是从理论上的对现成性的物的分析,而是在实践中对物的上手状态进行动态化的“环视”。二、以梵高日记中的一段话为依据分析梵高的观物方式。梵高摈弃“摹仿论”和“形式主义”,以面对现实为基底,探索和表现存在的真相。三、分析苏轼《赤壁赋》等三幅作品,探讨艺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的是同一的存在本身这一命题。

同学们从分享的内容中发散开来讨论了梵高作品中“观真”与“观美”之间是否统一的问题,并通过梵高本人生前的书信文本剖析了梵高艺术创作中的现象学视角,认为梵高的艺术表达不但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还是艺术家对于美与真问题自觉的一个特例。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将艺术家的心理问题纳入讨论范畴,引出了同学们对于艺术本身范式与现代科学范式之间张力的切磋。

贺念老师认为同学们对于真、美关系的讨论切中了问题的关键,并带大家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对于真美关系的理解的发展过程。他指出:观物,从观看(hinsehen)到洞见(einsehen),不再是视觉的看,而是周全的了解(Umsicht);对物的观看,从现象—本质的认识论视角发展到了源初生存体验的存在论理解。





李纲:《〈齐物论〉中的物》



第二位发言的同学是李纲,他的题目是《〈齐物论〉中的物》。他对齐物论开头的文本进行了分析,用地籁解释人籁,从而指出这两种声音的共同结构:风吹动孔窍。通过探究“何者吹动孔窍”,将天籁解释为让孔窍呼吸者,推敲了庄子对物的看法。天籁在人身上的体现是真宰,人籁是人的孔窍被吹动发出的声音,成心是人偏离了真宰而形成的是非判断。南郭子綦的目的在于向子游说明“吾丧我”的方法,因此“齐物”也是对如何从成心返回到真宰的解答。

有同学认为讨论的破题点也在“夫言非吹也”,从而提出将人籁、地籁、天籁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来看待的观点,与发言者两种结构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贺念老师认为同学们的发言各成一说,尤其是人籁、地籁、天籁之间的关系与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一般存在者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对照给人很大启示。海德格尔与庄子的思考有很深的联系,包括“莫若以明”、天籁的核心规定“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中所包含的“让万物成为万物”的思想都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区别更应注意,海德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直观方法与庄子方法论的差异根植于他们对于人自身作为存在者不同的位置界说。



罗新烨:《摩灭器物中的侘寂》


第三位发言的同学是罗新烨,她分享的题目是《摩灭器物中的侘寂》。她讲解到,在日本作家四方田犬彦的美学散文集《摩灭之赋》一书中提到了日本的一种审美现象,即日本人常常流连于一些磨损过的器物,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这种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实质上是日本美学侘寂精神的派生物。残缺器物体现的时间积淀以对象在外部呈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磨灭和衰朽为基础:器物暗淡、枯寂,无法圆满具足;展现出粗糙、哀美之姿。这就是四方田犬彦所谓的“摩灭”状态,摩灭美感和侘寂精神之所以能够相互关联,原因在于二者境界上的统一。“摩灭”,便是用徐缓的肯定去接受和包容衰亡,摩灭之中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摩挲之人与被摩挲之物在相互交融,成为同一存在。有同学讨论了日本文化中物哀、幽玄和侘寂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示日本美学特征与现代颓废审美之间的相似性。

有同学提出问题,人为故意的对器具造成的磨损是否符合日本美学的旨趣?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下,使用者与器具之间还没有发生关联,也就无法产生从使用而来的美感。

贺念老师提示,辨析侘寂审美的关键在于“不完美”的美发生在哪里,它是升华为某种“完美”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产生美,还是作为自身与日常生活保持在同一个世界而产生了美,这样的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同学们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还将中日美学对比纳入到问题视域当中,大大拓展了讨论的广度。



本次交流会参与人数众多,吸引了美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宗教学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生同学参加,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共进行了三个半个小时。同学们都认为收获颇丰,不论是在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在讨论的深度上,美学空间都堪称思想发生的场所;大家各自学习研究的方向不同,参与汇报讨论,增进了学科之间的了解,激发了问题意识,将思路延展到了学科前沿,公认美学空间的思想交流会是课堂之外难得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