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春已深 ——哲学学院“世界读书日”专题报道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13

藉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阅读热潮,近日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2016“十大书香学院”和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十大借阅之星”评选结果出炉。国学院以人均借阅量31.4册图书荣登“2016十大书香学院”榜首,哲学学院以人均19.95册位居第三。 2013级弘毅学堂国学班本科生涂鹏博以一年借阅231册书获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本科生“2016十大借阅之星”。

不夸张地说,读书是哲学学院、国学院学子的“第一等事”,学院中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书息息相关。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读书破百卷”的涂鹏博同学。

涂鹏博表示,其实没有想到自己看了这么多的书,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通知自己获得了这个奖项时觉得很意外。自己平时阅读爱好很广泛,喜欢看各种类型的书,除了专业学术类的书以外,还经常涉猎小说、散文、杂谈等书。涂鹏博是由药学院转专业到国学院成为弘毅学堂国学班的一员,虽然自己是理科生,但他在阅读国学经典时并不觉得困难,因为他觉得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不同的学科就如同各个方向生长的枝节,但始终同根。他热爱阅读,一年借阅231册书的数量让人不禁好奇他如何分配时间去阅读。而他则说,时间总是有的,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课余时间他就会看自己喜欢的书。“在和煦的阳光下,喝着咖啡,手捧着自己喜欢的书细细品味,是一件很惬意很享受的事。”确实,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我们永远不会叹气。

其实,借阅图书不仅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还可以在哲学学院的资料室。借此机会,我们专程采访了“与书为伴,服务师生”的资料室的老师们,听听他们这些“专业人士”的看法。

在资料室工作了3年的冯老师表示,哲院资料室每天的访问人数大约是20到30人不等,其中大多数为哲学学院学生,少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等人文学科院系学生,有时也会有测绘等理工院系师生与校外人士前来。她介绍道,哲学学院资料室的藏书除了哲学学院专业学科的书以外,还有很多历史学、社会学、医学、理工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书籍。 学院根据2015年资料室书籍借阅数量,也评出了前十名借阅最多的同学,分别是:徐海涛、李想、唐启良、袁栖迟、黄兴华、韩书安、王毅真、鞠秋洋、李成龙、孙自磊。这十位同学均为哲学学院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冯老师介绍,连续好几年的名单没有出现过本科生,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上说,研究生在每次的借阅数量上占有优势,博士生一次可借10本,硕士生一次可借8本,而本科生一次可借3本。而且,相较于研究生更注重学术研究而言,本科生更多涉猎基础学科知识,所需要的专业书籍相对较少,本科生更偏好于非专业类的如人物传记、小说、杂文等书籍。(看来本科生同学要加油啦!)

而在资料室工作有9年时间的廖老师,则是见证了资料室的信息登记由手写借记卡步入电子录入的变迁。她颇有感触地表示,近年来资料室的本科生读者数量逐年下降,虽然的确存在信息时代阅读途径更丰富、更便利,本科阶段专业性要求更少等原因,但她始终认为,如果对专业知识持有浓厚兴趣,就会更为主动地寻找相关书籍。哲学不同于文学,哲学经典更为浓缩,值得对每个字再三推敲斟酌,这些是电子书刊一目十行的阅读形式所无法给予的。

“有些同学从来没来过资料室,甚至有些同学在哲院四年时间都不知道资料室在哪里”。廖老师感慨,她坦言可能有同学对学院资料室的印象偏差,认为哲院资料室只有专业学科的书籍。其实,学院资料室的专业书籍十分全面,且年代久远,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料室藏书丰富,包括八万余册中文书籍与两万余册外文书籍。经典原著、学术期刊、其他专业性书籍、哲学学院历届硕博论文,甚至优秀毕业生的学习资料与笔记整理等都一一收录其中。这样的馆藏在全国同类哲学学院的资料室中位居前列。

冯老师说资料室的书籍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学院专项经费购买、学院老师自己的著作馈赠、校友捐赠、退休教授的捐赠、出版社馈赠、毕业生捐赠等,多个来源的书籍使资料室的馆藏愈发丰富。其实到资料室读一本书不单单是获取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这些书籍可以感受哲学学院的历史、人文与人情味。哲学院的猫是学院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有一次这只猫走进了哲学院资料室,在书架中流连,在窗边眺望。冯老师抓拍到了这些瞬间,“我觉得很有趣,书香气息与哲院的学术猫结合到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和谐。” ...你认识这只哲学猫吗?

阅读,不该成为一股潮流,而应是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为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我们的阅读生活仍将继续。“书香学院”是对大家的嘉奖,但是不足仍在,“一日无书,百日荒芜”,书香长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 刘清仪 )